深圳寺庙不能站门槛,广东31岁临终关怀社工的自述:直面死亡是怎样的感受?
分类: 深圳怎么超度婴灵 热度:454 ℃

“没接触时,我会用灰白色来形容这份工作,甚至因为害怕,会赶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下班。可真正接触到每一个具体的人时,我发现这份工作是绿色的,是粉红色的,是任何一种温暖的颜色。”

去年9月份,32岁的广东姑娘梁美琪@MK巧克力豆进入佛山北达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参与机构下南海四院宁养关爱项目,主要从事临终癌末患者的关怀服务,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让遗憾少点出现在他们的人生毕业典礼上。

谈及“死亡”这一日常讳莫如深的话题,本以为气氛会变得沉重压抑。可这位每天和“死亡”打交道的姑娘在采访中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她和癌末患者间俏皮的玩笑话,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死亡?以下是她的自述。

生活中的梁美琪

误打误撞成为社工

起初,我没有什么伟大的想法,因为这份工作有双休,我也喜欢和别人沟通,偶然的机会下就到当地的敬老院成为了一名社工。给卧床的老人读报纸,照顾他们的生活就是我的日常工作。

老人们真的很可怜,有些长了肉疮,他们甚至会把手脚绑起来防止自己抓挠后疮口更严重,看在眼里,真的疼在心里,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照顾好他们。

去年九月份,我现在的社工机构要开展临终关怀的项目,看到我有照顾长者的工作经验,就来问我愿不愿意加入。一开始完全接受不了,我有孩子,我之前也看到过敬老院里老人甚至坐在轮椅上、躺在床上,什么话都没留下就这样去了。

我害怕谈论“死亡”,我没有勇气面对“死亡”。

后来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我爷爷之前是为死者做法事的。他做的是超度亡灵的事情,是为人去世后服务的,这是一种民间信仰。可临终关怀是在人去世前帮助弥补遗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哈哈,这样一对比,是不是这份工作更有意义?

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去,心想只工作一个月。反正一个月时间,鼓起勇气上吧。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为临终癌末患者提供关怀服务的社工。

不同于其他疾病,癌症早中期时,身体没有外显的病症,难以发现,当发现身体出现异常时,就已经到了癌症晚期,这时候再治疗基本没有希望了。所以癌症患者往往是突然接收到晴天霹雳的信息。起初,我们会针对各类临终者提供关怀,随着癌症患者越来越多,我们的服务逐渐聚焦在他们身上。其余时间,我还会到敬老院、社区等开展生命教育课程。

梁美琪在敬老院开展生命教育课程

他死前没吃到螃蟹

很快,我遇到了第一个服务对象。他没有什么其他的心愿,就一个需求——想吃螃蟹。不过他的家属因螃蟹性凉,担心对老人身体不好拒绝了他的请求。家属的想法有他们的道理,但是我们也确实应该站在老人的角度上去替他想想。

我和家属提了好几次,也没能说服他们,临终前老人也没能吃上螃蟹。我感觉挺遗憾的,老人只是想吃螃蟹,我都没有做到欸,如果我当初能够改变家属的想法是不是关怀服务就更有意义了?

跟“死神”抢时间

癌末患者的帮扶与其他像困境人群、残障人群、青少年儿童等群体的帮扶不同,最大的困难在于临终患者留给我们的时间太有限了。

就像迟叔(化名)走得很突然。

第一次看见池叔的那一刻,我被吸引住了,眼前的这个男人,花白的鬓发、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一双深邃明亮的眼睛,虽是疾病缠身、疼痛难忍,却不失风度向我点头问好。

在确认池叔知道自身的病情情况下,我与池叔聊到了“遗愿”:“那你现在有什么不放心的事情吗?”听到这,池叔尽力保持平静,但我还是发现他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等他情绪稍有缓和后,只冒出了两个字:“好难!”

池叔今年78岁,四月份确诊为肺癌晚期,他外甥过来帮他办理入住手续。听说他结了两次婚,前任有一个女儿,现在已经有48岁了,现任妻子生育后出现过大出血的状况,58岁的她眼睛看不清,生活难自理,现在因头晕也住院了。他们还有一个16岁的儿子,近期没上学,也不能在医院停留,具体在家上网还是做其他的,也不清楚。

“没钱啊!孩子他妈,自从生了孩子,我就一直在家照顾她的身子,原本就没有收入,现在两个还住医院了,孩子才16岁,还在读书,以后怎么办?”深入沟通后,我发现除了医疗费用的问题外,他最大的担忧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儿子。

随后,我大概用一个小时联系了两个养老服务机构,还花费了一个小时和池叔所在村居的民政干部进行了沟通,当天详细了解了敬老院的入住条件及费用,还做了对比分析,最终将所了解的资源情况汇总给池叔的外甥。把他孩子的情况和社区、学校对接后,为孩子申请到了定期的教育补贴。

后来,池叔夫妻二人搬进了敬老院,14天的隔离期也即将结束,当我想预约好主治医生、社区干部准备探望时,却被告知:“池叔走了!”

池叔走了!隔离期的第13天,因呼吸不顺畅没有抢救过来。儿子不在身边,女儿不在现场,妻子也没办法回来参加池叔的葬礼。一想到他带着遗憾离世,我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不过想到迟叔临终前的心愿都实现了,也算是有些欣慰。在第一次接触后,我2小时内完成了多方的沟通,为家属链接资源,24小时内,给家属提供选择方向,帮助家属确定后续老人的照顾问题,72小时内促进学生与学校的沟通,虽然看不到儿子毕业了,但儿子终究不会因为池叔的离场而在学习的路上退场。

我们就是这样和“死神”争取时间的。开展临终关怀工作,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和他们建立起信任关系,很多老人是很内敛的,他不会直接告诉你他的想法,我们得在一次一次的聊天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快实现他们的心愿。

梁美琪开展生命教育课程

现在我也发展了一套和他们相处的技巧。癌末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对男性患者来说,我就和他们聊历史,聊人生经历。女性患者更容易打开话匣子,我也是妈妈,我会和她们聊育儿的不易,妈妈是真的不容易啊,女人这一辈子都不容易。有共同话题切入,很快他们就会滔滔不绝哈哈。

他们想回家

“为什么让我住院这么久?”一月份,我接触到了阿秀(化名)老人,她今年68岁,是一名肺癌患者。她的家属没有告知其病情,阿秀一直嚷着要回家。后面跟家属做沟通的时候得知,阿秀是个很爱美的女士,从小被宠爱着,在蜜罐里长大,人生也非常丰富多彩。

我和她儿子沟通,希望他们家属可以把她往日的照片做成相册,给被疾病折磨的阿秀心理慰藉。可很多时候家属有自己的想法,她儿子不理解这种做法的意义,我还是让她的孙女把阿秀的精彩人生做成了相册。

其实很多临终的老人是能察觉到自己生命期限降至,这时候他们更想回到温馨的家里,而不是在冷冰冰的医院里治疗。后来我也说服了阿秀的家属带她回家,阿秀每次病痛时她都会翻开这本相册,那本相册带她回忆起人生中若干个温暖的瞬间,帮助她打发难熬的与病魔作斗争的日子。

我真的很开心,你看,其实我们社工只是做了很小的事情,但是对他们而言,会产生很重大的影响。

前段时间,我还去阿秀家探望,我更明白了为什么她一直坚持回家。阿秀的父亲,今年已经有105岁高龄,身体还算硬朗,不过毕竟年纪大了,走路有些不灵便。我和她聊天时,老父亲端来了一碗粥,“聊了这么久,饿了吧?”“不饿。”阿秀回答。老父亲接着劝说着:“这个粥很甜哦,来尝一下吧。”我当时真的震撼住了,他看阿秀的眼神里满是真挚,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父亲对女儿如此的宠溺。

面对死亡,不只有哭哭啼啼,温情的瞬间无处不在。其他的人在温暖着我继续做温暖的事情。

梁美琪为老人开展生命教育课程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

不过,死亡确实是癌末患者无法避免的话题。很多患者后期会选择回到家里,他们回家后,我会跟和他们约定好定期联络。到了约定时间,如果我发消息他们没有回复,第二天,我会尝试着再发送一个比如太阳的表情。如果一直没有得到回复,我大概就明白发生了什么。

患者去世,对家属而言,对我们而言都是艰难的过程。我需要立马调整情绪先给予家属安抚,像“不要难过”,“节哀顺变”此类的话我们不会说。因为难过是必然的,我会向他们表达,我们也很难过,如果你们有需要的话,随时来寻求帮助。

妇女节期间,梁美琪给医院的女性送花

基本上一个月帮扶一个个案,到如今,我已服务了七八个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

从最初打算的一个月期限到现在的大半年时间,我似乎早已把面对死亡的压抑感抛之脑后。我知道,死亡只是一个结果,而每一个温暖的瞬间,每一个日日夜夜的相伴,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真实的感动。

每个人就像一本厚重的书,值得翻阅。经历了一生的他们,充满着人生智慧,有着各自独特又精彩的故事。即使离世,他们也都曾热情地享受着生命,都曾尽情地绽放着生命的精彩。看过他们在病房里和子女的相处,夫妻之间的相处,也让我反思自己和伴侣、子女相处的过程。

每一个个案都让我成长。所以说,在这份工作里,我赚到了对吧?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